联系我们

嘉兴市佳海路53号

电话:86 0769 81773832
手机:18029188890
联系人:李芳 女士

公司新闻

> E世博官方网址是什么? >

为什么椭圆在自然世界中是一种霸道般的存在?

日期:2011-5-10 9:37:39 人气: 时间:2024-01-21 19:39 来源:未知 作者:admin

  

  短轴半径正圆,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产物,但椭圆不是,它是自然形成的,在现实世界里是一种霸道般的存在。

  但椭圆为什么会存在,又怎么精确地去描述这个图形?或者怎么在现实中画出这个图形,这个问题困扰了人类好多年。

  本来从最大内容物的理论上来说,只有正圆才是内容面积最大的图形,这种图形的物体在受到外力时,受力也是最均匀的,但现实却不是这样,各种天体的外形,以及它们的运行轨道,自然生产的各种鸟蛋,乌龟蛋,鱼卵却都是椭圆形的,并非正圆。

  如果一个球绕一个对称轴自旋,因为角速度相同,赤道部分线速度最大,表面会出现离心的趋势,造成鼓肚子的形状。

  我们现在还不知道这个甩出来的鼓肚子图形到底是不是椭圆,但我们可以试着通过类似理想实验的方法,模拟一下看看它是否符合现代教科书上的椭圆定义:

  如图,图中小圆是没有变形之前的圆,如果这个圆能够共同膨胀到红虚线表示的大圆,此时,从大圆上顶点到圆心的距离就是大圆的半径CO,这是共同膨胀的理想状态,这一点很重要,我们先把结论放在这里。

  好,现在让小圆围绕着Y轴高速旋转,那么小圆的腰部因为所谓“离心力”的原因被甩到了OA的位置,腰部被甩,也就意味着原来的中心被掏空,原来的圆心也就随之扩大到一个垂直于Y轴的中空的平面,这个平面的圆心还是原来的圆心O,半径为OF。

  假设它的右边缘位置,是现在的F点,此时,从小圆没变形的上顶点B到新圆心F的长度是BF,这个长度应该和小圆理想膨胀时形成的上顶点到圆心的距离相同,也就是BF=CO=AO

 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本来均质的、也能够均匀膨胀的橡胶球,如果从原来的小球,膨胀到大球,那么它的上顶点到圆心的距离应该就是新的半径CO。

  好,现在条件有点变化,我们让它绕y轴高速旋转,此时因为角速度相同,但小球横向直径的线速度却是最大的,所以,小球只会横向膨胀,那么,原来均质小球的圆心就会从一个点被甩成一个中空的平面,从二维的角度看,圆心就被撕裂为左右两个,右侧的那个就位于图中的F点。

  由于小球是均质的,这个BF的长度,就和同时膨胀时形成的上顶点到圆心的距离相等。

  因为被甩以后,新的圆心和原来的圆心产生偏离,这个偏离程度,我们可以把它叫做一个新名词——离心率e。

  也就是这个离心率就等于圆心被横向甩出去的半径OF,和能够均匀膨胀的半径OC之间的比值。

  同样,我们现在定义BF的距离为焦半径,也就是这个鼓肚子图形的焦点到小球表面的距离。

  现在,根据我们教材中椭圆的第一定义,也就是它的几何定义,那么小球表面的点到左右焦点的距离之和就是两倍的大圆的半径,它是一个定值。

  根据这个定义和我们刚才做得理想模拟实验,我们就可以确认,这个鼓肚子的图形,可不就是一个妥妥的椭圆嘛!

  也就是说,椭圆的形成过程中,短轴是首先存在的,理论上是在没有变形之前的正圆的半径,它是最先出现的,而并不是现在公式推导过程中设定的。

  一旦形成了椭圆,长轴就被确定下来了,我们现在把半长轴的长度用字母a来表示,那整个椭圆的长轴就是2a。

  人们从圆锥或者圆柱被平面斜切之后的轮廓,得到椭圆这种图形,但当时人们还只能定性的描述它,还没有办法精确的告诉你什么样的图形才叫椭圆。

  一直到大神阿波罗尼斯(就是我们熟知的阿波罗尼斯圆那个大神)出现,椭圆的形状才进入定量分析的时代,他在《圆锥曲线论》一书中,提出了焦半径的概念,证明了焦半径的性质,确认椭圆上的点到两个固定焦点的距离之和为定值。

  根据这种性质,拜占庭数学家提出了一种“园艺师作图法”,也就是采用两钉一绳,在现实世界中创造出了椭圆图形。

  但最后我们看到的极其完美简洁的标准方程,却是在在坐标系被引入平面几何之后才出现的,让这个公式面世的是另一位大名鼎鼎的大神——洛必达——对,就是“洛必达法则”的那个洛必达。

  需要指出的是,文中的“理想模拟”,是我个人瞎编杜撰的,好让我自己作为对椭圆做简单理解的出发点,如果对您理解现实世界的椭圆有所裨益,那我会感到荣幸之至;如果您觉得是瞎掰,那就权当博您一笑吧。